維思康生技有限公司
person
會員登入
list_alt
訂單查詢
local_mall
購物車
0
search
搜尋
search
關於維思康
立即訂購
促進代謝調節生理
防禦保衛滋補強身
晶潤水亮光采有神
幫助入睡養顏美容
行動關鍵增強體力
熟齡對策青春樂活
必需維生素礦物質
醫療器材生活輔具
生活市集日常用品
醫藥保健資訊
三高與代謝症候群
老化與心血管疾病
內分泌與自律神經
自體免疫與腫瘤
鄒博士
晶潤水亮光采有神
必需維生素礦物質
Facebook
Ig
Youtobe
Line
NEWS
最新消息
NEWS
最新消息
2024/02/20
腦神經退化、記憶衰退嗎? 早期失智症判斷, 如何補足神經與細胞膜營養?
記憶衰退該如何辨析與預防?
不管是經常聽到的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健忘症等,都跟腦神經的退化與老化息息相關,隨著年紀增長,記憶可以下降50%甚至更多,此外,退化性疾病會加速記憶的流失,因此,提早預防與早期發現就是極為重要的關鍵。
第一次面對失智症,該解決與辨析的10件事
1. 辨別目前老化或失智狀態到達什麼程度。
2. 可以尋求”記憶門診”進行相關問診與測驗,結合各領域專家,屬於整合性的門診,可以比較順利協助患者找出問題,並進行後續處裡,也可以從家醫科、神經內科或精神科找出治療方向。
3. 老化與失智最大的差異在於,老化只是忘記東西放在哪裡,但失智在於忘記有放東西這件事,甚至覺得有人把它藏起來,或者老化是昨天吃什麼可能忘記了,但失智是忘記昨天有吃東西,一片空白,還有一個心理層面上的差異,當旁人說常常忘記東西時,老化通常是覺得自己記憶變差了,但失智者不會覺得自己記憶變差。
4. 父母如果不願意就醫,可透過其它長者,或是委託以前看過診的醫師,從側面提醒關心,或是協助轉診,是較為積極的方式。
5. 目前失智症並無有效用藥可以使用,越早發現可透過認知訓練與抗憂鬱、幫助睡眠、緩解老化等藥物介入,延緩病程。
6. 失智症容易跟另一個疾病帕金森氏症搞混,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會偏向於認知上的差異,但帕金森氏症會造成動作上的不協調,像是肌肉僵硬、不自覺顫抖、腳步慢且小等。
7. 失智症發生的原因尚未有定論,但研究上認為與衰弱(frailty)有關聯,這是綜合性的症狀表現,可以簡單歸類為四個方向,分別是動脈粥狀硬化、認知惡化、營養不良和肌肉減少症,如果這些狀況都符合了,那就會更加速走向老化與失智的進程。
8. 失智症按照發生的可能原因,又可以分成退化性失智、血管性失智或由其它因素造成,如缺乏某些營養(B12、葉酸等)、中樞神經感染、中毒、代謝異常等。
9. 營養補充部分,可在飲食中增加抗氧化食材的選擇,像是類胡蘿蔔素(胡蘿蔔、藻類)、黃酮類化合物(薑黃、綠茶、柑橘類水果),以及保健品中的維生素D、維生素B群等,研究上表明,可能與神經保護、抗氧化能力或認知障礙緩解等益處有關。
10.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多接觸人群,多動腦,加強運動管理(像是簡易的手指操),增加社會參與,減少手遊電玩的投入,都是延緩老化與失智非常重要的策略。
營養上該如何預防與準備呢?
人腦衰老與神經元丟失、樹突萎縮、突觸連接丟失、突觸密度降低、乙醯膽鹼和其它神經傳導物質合成減少、神經元膜脂質成分異常(尤其是膜上的磷脂酰絲氨酸含量降低和膜膽固醇含量增加)有關,神經元膜內的磷脂酰絲氨酸(PS)與膽固醇的比率降低會導致神經化學變化,導致細胞膜黏度增加,流動性降低使得酵素活性無法達到最佳化。
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 是人體細胞膜中的主要陰離子磷脂類,佔成人血漿和細胞內膜磷脂總量的 2% 至 20%。
PS滲入神經元細胞膜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 (ACh)、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多巴胺的代謝。PS僅位於細胞膜小葉中(內側),在那裡形成激活幾個關鍵訊號通路所必需的蛋白質停靠位點的一部分。這些包括 Akt、蛋白激酶 C (PKC) 和 Raf-1 信號,已知這些訊號可以刺激神經元存活、神經突生長和突觸發生,神經元細胞膜中 PS 水平的調節,對這些訊號傳遞過程具有顯著影響。
而腦細胞的滋養,需要完整的通透性,多數營養物質都容易被阻擋在血腦障壁之外,僅有少數物質可以自由進出,口服磷脂酰絲氨酸在人體中被有效吸收,進入血液中後可穿過血腦屏障,增加大腦的磷脂酰絲氨酸供應,透過補充PS (300–800 mg/天) 可被人體有效吸收,穿過血腦屏障,安全地減緩、停止或逆轉神經細胞的生化改變和結構退化。
Refeence:
[1] Moré, Margret I., Ulla Freitas, and David Rutenberg. "Positive effects of soy lecithin-derived phosphatidylserine plus phosphatidic acid on memory, cognition, daily functioning, and mood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dementia." Advances in therapy 31.12 (2014): 1247-1262.
[2] Glade, Michael J., and Kyl Smith. "Phosphatidylserine and the human brain." Nutrition 31.6 (2015): 781-786.
[3] Kim, Hee-Yong, Bill X. Huang, and Arthur A. Spector. "Phosphatidylserine in the brain: metabolism and function." 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 56 (2014): 1-18.
回列表頁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Facebook
phone_in_talk